《东华大学报》
出版时间:2019-04-30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 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黄明元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有这么一批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教书育人,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一直在努力。坚守·让信仰在学生心中扎根1986年6月,陆益军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时值20岁的他从此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转眼间,已过去了33个春秋,他始终坚守思政课教学一线,为学生播撒信仰的种子。
  以德立教、言传身教是陆益军30余年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陆老师常说:“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所在,学生凝视的双眼和会心的微笑,是我尽心尽责教学的不竭动力。”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陆益军一直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为确保教学质量和课程特色,陆益军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密切关注时事政策,组织编写各类教辅材料,每学期都精心撰写讲义。在陆老师的课堂上,精辟的理论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思想的魅力;一丝不苟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敬业。
  在课堂之外,陆老师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村官状况调查”等主题社会实践,分享同学们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化解成长中的烦恼。陆老师以自己责任和大爱、敬业和担当,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创新·让思政课“活”起来传统思政课上,往往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长期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王淑芳老师认为,思政课绝不是简单地“灌鸡汤”,而是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求,贴近学生现实需求,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面对网络“原住民”95后大学生,王淑芳在教学形式上动起了脑筋。她借助学院打造的思政课易班“云平台”“雨课堂”等实现课程教学的华丽“变身”。思政课网络平台可以实现自助签到、课堂提问、师生互动、课下资料共享和交流等智能教学功能,构建起功能强大的师生共享教学课程资源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她还十分热心与学生开展在线互动交流,使思政课堂时空拓展,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粘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道德’这章的讨论,老师提到了‘电车悖论’并在网络课堂上发起了两次投票,这样的方式很有趣。”化工生物学院2017级学生张卉琳在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感想中这样写到。传承·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马欣深知自己肩负着“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使命,她认真准备每一次讲课,“如何将十九大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融合起来?”“如何通俗易懂地讲解实践、运动等哲学概念?”为了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她课前不断思考如何启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进行问题点评等问题,力求使抽象的原理讲得让学生们听得懂、喜欢听。结合自身研究特长,马老师还开设了“美学与生活”选修课,独辟蹊径以日常生活作为切入口,深入阐释了美学理论应用的广泛性,深受学生的喜爱。

东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0067次访问,全刊已有2651018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