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报》
出版时间:2021-04-30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阅读是一种自我观照■吴靖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自我观照,是对个体心智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内观和映照,是自我摆脱蒙昧,走向文明的关键一步。知名学者余秋雨在《山居笔记》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开始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阅读,为我们成为后一种可能提供了可能。但在现代社会中,前一种可能往往更容易成为现实:由于人与人的疏离以及社会生活的碎片化(技术的进步加剧了这种碎片化),人在对物欲的追求中迷失了方向,感到人生的虚无,正如叔本华所言: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荡的钟摆。不过即使悲观如叔本华,也并非没有超越之道。在他看来,音乐和(经典)书籍就是两大解药。显然,叔本华是深谙阅读法门的,在文笔犀利的《论阅读和书籍》一文中,他笔下的生命境界与痛苦、无聊风马牛不相及:
  没有什么比阅读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使我们神清气爽的了。只要随便拿起任何一部这样的经典作品,读上哪怕是半个小时,整个人马上就会感觉耳目一新,身心放松、舒畅,精神也得到了纯净、升华和加强,感觉就犹如畅饮了山间岩泉。
  是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经由双眼照进了读者的心灵,读者既在阅读作品,阅读作者,也在阅读自己,读到的是自己的心智、情感、记忆乃至灵魂。但要“认识自己”甚至“成为自己”,阅读真的是一条坦途吗?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佛家言:如实观照。关键在于“如实”二字,否则便是虚妄。
  首先是作品。要想如实观照,镜子就得真实地映照出宇宙、自然、社会和人性的原貌。很不幸,大多数镜子不是放大了,就是缩小了,甚至有许多是哈哈镜———扭曲了,如果以商品的眼光来打量,那么它们只能冠以“劣质货”的头衔。纵观古今,真正有价值的书总是稀少的,或许只占到总量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幸运的是,人类文明史已经延续了数千年,活在今天的人们坐拥这个巨大的宝库———尽管这些书的相对数量很少,但它们的绝对数量依然庞大,即便一个人活上几辈子,依然不可能读完。
  因此,千万不要以为内容会成为限制你阅读自由的枷锁,恰恰相反,在任何领域,你都可以找到无数的经典细细品读,也只有像这样的文本,才值得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之沁入身心、孤独对话、建构意义。当然,偶尔翻翻劣质糟糕的书也不是什么坏事,这会帮你提升比较判断的能力,从一堆书中———尤其是一堆新书中迅速定位到最有价值者。要知道,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种信息、资讯、知识、书籍的时代,高超的判断力是何等重要!
  尽管文本的价值高低自有公道,但你若让我列出一张最值得一读的书单或文单,我只能无奈地摇摇头,然后轻叹一句:这个“见仁见智”。或许你会感到莫名,既然自有公道,怎么又会见仁见智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当然不矛盾,这正是阅读中最为奇妙的地方。一方面,乃由于人类的精神积累已过分庞大,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资格去开列书单;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精神和文化的价值也在发展和变化。毕竟,像《哈姆雷特》这样属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作品,是极为稀罕的。
  读者,不就是镜子面前那个人吗?是的,作为观照的主体,读者实在太重要了。试想,即使面对的是最伟大的作品,在一个心智低劣、情感粗钝、品味庸俗的人面前,依然不过是一堆废纸,谈何“如实”,谈何“观照”。当然,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心智、情感、品味相差不大,却又不尽相同。这时,读者的独立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普通读者》一文中所给出的阅读建议:
  作为戏剧,《哈姆雷特》就是要比《李尔王》好吗?没有人能这么说。每个人只能为自己找出答案……如果我们读书时能抛弃这些先入为主的观点,就起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开端。
  是的,作为读者,必须有主见,但不能有成见。主见有助于我们洞见自身,成见却将我们的心智蒙上一层阴影。因此,在阅读之前,应抛弃成见,澄心滤意,放空自我,以丰足、宁和的心态,去诱发生命的觉察和观照,唯有如此,方有可能做到“如实观照”。如此想来,便不难理解中国古人读书前为何焚香净手、沐浴更衣,当是为了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和感觉,为了身心能够更好地沁入其中。(作者系管理学院党政办主任)

东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4737次访问,全刊已有2648363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