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报》
出版时间:2018-11-30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然·通讯》《美国化学学会纳米分刊》相继发表学校研究成果





  本报讯(通讯员 郭磊 朱圣卿 范苏娜)近日,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特聘研究员储玲玲课题组,材料学院王宏志教授课题组,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耀鹏教授、邵惠丽教授团队研究成果相继在《自然.通讯》《美国化学学会纳米分刊》发表。
  储玲玲课题组利用光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特性,实现了对镍催化循环的高效调控。可见光和金属镍两个催化体系相互螯合调控,不仅实现了优秀的反应活性,还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为实现高选择性的炔烃立体选择性官能团化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可见光与镍协同催化的炔烃顺式选择性烷基芳基化反应”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为我校2017级博士生郭磊,储玲玲为通讯作者,东华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王宏志课题组利用W18O49纳米线嵌/脱Li过程中晶格尺寸的变化,获得了精密电控变色-致动协同响应体系,实现了单一组分材料的多重响应功能,有效克服了复合薄膜体系由于界面效应所产生的可控性差、稳定性低、致动-变色不同步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以“晶格收缩触发的协同电致变色致动器”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上。研究成果共同第一作者为我校材料学院博士毕业生李克睿与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邵元龙,王宏志、王刚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系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张耀鹏教授、邵惠丽教授团队通过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等多种表征技术,确认了在低温下将蚕丝逐级剥离为厚度约0.4纳米、宽度约27纳米的蚕丝纳米纤维带的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模拟了蚕丝在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中剥离为丝素纳米纤维的动态过程。研究成果以“单分子层厚度的纳米丝带:丝材料的潜在构筑基元”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分刊》上。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为我校博士生牛欠欠,共同通讯作者为我校材料学院吴荣亮副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Benjamin8S.8Hsiao教授。

东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4014次访问,全刊已有2645860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