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报》
出版时间:2018-05-30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拨云见日的智慧、跋山涉水的勇气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黄铭心





  我们的工作“全天候在线”
  “朋友圈”里记录着我们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酷暑寒冬,我们带着学生奔赴各地调研,在亲身实践的别样青春中,开阔人生格局;日月轮回,我们将一届届学生送上青春奋斗的战场,续写未完结的师生情。
  这里有很多我们与学生的故事,温暖的、深刻的、难忘的。3年前,我鼓励来自单亲家庭的维吾尔族学生阿布参军入伍,出征前腼腆的他特地给我送来一束花,我把它记录在朋友圈里。服役期间,他的父亲因车祸去世,阿布一下子成了孤儿。我几番辗转通过他的教官联系到阿布,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给予他安慰、帮助、鼓励。退役复学后,尽管我已不是他的辅导员,但师生情愫有增无减。我们就是这样永远“在身后”,但一直“看得到”,也总是“被需要”,与这么多学生同悲同喜,也让我们有了特殊的职业获得感。
  前两年,我把跟学生一起参与国家精准扶贫的故事,放到了“朋友圈”,用“个人小事”讲述“国家大事”,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美好岁月定格成了文字,引起很多师生的共鸣。在东华的辅导员中,有不少“网红”,用键盘敲击出梦想的声音。
  近几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情况更加复杂,“朋友圈”仿佛是一个晴雨表,一个报警器。相信每位辅导员的“朋友圈”里,多少能见到几个“愤世嫉俗”的青年。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工作从“24小时不关机”延展到了“全天候在线”,在现实和虚拟的两个阵地,搭建思想引领的平台,切实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新形势下淬炼真本领入行之时,有前辈曾经告诉我,如果不卯着劲把职业当做事业做,就很难沉下心来研究如何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如果把工作性质仅定义为“大管家”,那我们永远都是在解决浅层次的问题。新形势下,我们的工作更具复杂性,学业、心理、党团、就业、意识形态等多种问题交织,加上学生个性张扬、价值观念多元,这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016年,我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整个赛程、各个环节考察着我们对时事热点、文件政策、工作实务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引导力,对各类复合型工作案例的研判处理能力、对学生个性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的把握。案例分析、谈心谈话、主题班会,还原了日常工作的实景,在竞赛中我实际工作中的所经所历“启发”了我,弥补了我知识与能力的“盲点”。
  这几年,几乎每天与学生交流学业困难、情感矛盾、就业迷茫等各类问题;我陪学生进过ICU,在寝室、在医院甚至是派出所,见过他们最脆弱无助的样子,我们成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紧急联系人。春风化雨,擎火烛照学生前行之路,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当看到差点延迟毕业、话都不敢大声说的同学一学期竟然修满了30多个学分、毕业时终于拿到了心仪的offer;当不少学生骨干被培养成为党员,他们在各方面得到全面成长———这都成为我骄傲的资本!努力的他们,虽不完美,但,是最可爱的人。全体同仁躬行不辍、敬业奉献、接续奋斗,赋予了“辅导员”这个身份很多美好的形容词。前路不会尽是坦途,我们会以拨云见日的智慧、跋山涉水的勇气,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作者系计算机学院辅导员。本文为作 者在学校 第二十六 届思研会 年会发言 内容节选)


东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4708次访问,全刊已有2646473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