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报》
出版时间:2017-12-15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片新闻





  (上接第2版)关键在于“要调整好心态”。国内科研氛围整体不断好转,科研相关服务也在提升完善中,但具体到不同平台,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回国后一开始储玲玲也很着急,但发现急也没有用,关键要调整好心态,脚踏实地,做自己能做的。
  “有学校的大力支持,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对未来,储玲玲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她认同中心主任 程 正 迪 院 士 的 观点———学科的希望在于学科交叉。储玲玲表示,她会立足学科交叉,寻求合作,努力在低维材料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带学生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我还有不少压力来自学生。”储玲玲来到学校后,带了1名博士和3名硕士。“我得对他们负责”,储玲玲说,她对每位学生都会强调“过来不会轻松”。
  储玲玲一再向学生强调做学问一点要严谨。博士研究生杨骏举了个例子,做实验时出于安全考虑,要保持通风橱在脖子以下位置,“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现在已经习惯了严谨的实验方式。”
  在留学的 3年时间里,储玲玲注意到国内外教学细节的诸多不同。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每两周就会举办一次组内辩论,既交流学术,也锻炼口才。有些学生认为这样有些“浪费时间”,但储玲玲觉得这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帮助很大,坚持在组内推广。
  在储玲玲的带领下,学生们的视野变得更广,眼界逐渐提升。“以前只看中文期刊,现在和储老师交流多了,讨论的大都是顶尖国际学术期刊里面的内容。”硕士研究生龙天宇说。在储老师的影响下,本打算硕士毕业进企业的他已决定选择硕博连读,“遇到了好老师,我想珍惜。”
  储玲玲很赞同“因材施教”的观点,认为教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她会花1-3个月的时间手把手地教学生做实验、甚至做PPT,要求学生无论何时都要展示出一个年轻学者的专业性。
  如今,在储玲玲的带领下,学生常常是早上8点半来晚上10点半离开,吃饭的时候也不忘讨论实验,实验操作更是从“茫然无措”,到“有模有样”,再到“一板一眼”。
  储玲玲对程正迪先生常提及的“带学生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也颇有共鸣,她言谈中透露着欣慰,“他们很勤奋努力,每天都在进步。”

东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09024次访问,全刊已有26458416次访问